一、航天学院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源于1958年创建的宇航工程系,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宇航院系之一。1988年12月,在宇航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了航天工程学院。2003年7月,更名为航天学院。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始终坚持以培养高素质航天创新人才为己任,服务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学院现有学生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000余人,硕、博士研究生1000余人,教职工近200人。现有4个本科专业,5个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5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2017年,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获评A+,全国并列第一。2022年航宇科学入选“双一流”学科。
学院培养了飞行力学、火箭发动机2个学科的全国第一位工学博士。毕业生中涌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晓、罗琦,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雷凡培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是“西工大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资队伍实力雄厚
近年来,学院坚持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地位,引育并重,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支持,师资队伍不断壮大,高层次人才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含双聘),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0人,国家级专家20多人次,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师德标兵1人,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省部级实验室和工程中心5个,形成了一支以院士为带头人,高层次人才为骨干,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科研工作贡献突出
学院围绕我国航天和国防领域战略需求和技术前沿,长期开展导弹、运载火箭、航天器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参与了我国几十个重要型号研制和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导弹领域,研制的导弹解决了我国多型固体发动机导弹高过载条件下工作的瓶颈问题,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承担某高速飞行器控制系统研制,核心指标国际领先;牵头研制的某高机动靶标频频亮相国内外航展,引领了前沿技术。
在航天运输领域,研制的“运载火箭故障仿真系统”用于载人航天历次发射,我校成为受到原总装备部载人航天办公室表彰的两所高校之一;在国内率先开展火箭冲压组合动力及重复使用运载技术研究,作为副总师单位完成了国际首次组合动力模态转换飞行试验,为未来航天运输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在航天器和空间技术领域,翱翔系列立方星先后3次成功发射并实现超期在轨稳定运行;澳门1号科学卫星项目正式立项,负责卫星和相关系统研制;牵头研制某空间技术验证项目的遥操作系统,相关技术保障了多个重大项目的顺利进行,对我国空间飞行器、天地往返运载器、先进导弹、先进动力等前沿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近年来,学院进一步明确“顶天、立地、育人”的科研价值取向。聚焦航天和国防领域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强化集成攻关,率先开展科研组织架构改革。现已建成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在国内同类院系处于领先地位。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孕育新机遇。航天学院将勇担航天强国使命,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在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航天学院的新征程上再谱新章!
二、学院研究所介绍
学院改变原有以系建院传统模式,整合学院资源和优势学科方向构建了“8+1+1”的组织结构(“8”个研究所为空天飞行技术研究所、空天动力技术研究所、飞行控制研究所、精确制导与控制研究所、空间操作技术研究所、航天结构技术研究所、无人系统制导与控制研究所、前沿交叉学科研究所,“1”中心为航天创新实践中心,“1”办公室为航天学院办公室)。强化学院顶层设计和资源集合能力,加强制度建设,优化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各个研究所简介和研究方向如下:
空天飞行技术研究所。空天飞行技术研究所依托飞行器设计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围绕轨道/亚轨道天地往返运载器、高超声速远程投送/再入飞行器、新型导弹等具有航天、航空技术融合特征的飞行器,开展基础、前沿技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工作。
空天动力技术研究所。空天动力技术研究所依托“燃烧、热结构与内流场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围绕先进宇航动力中的燃烧、流动、传热与烧蚀等方面的科学问题和发动机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在绝热层和喉衬烧蚀机理、不稳定燃烧、高能推进剂、吸气式组合循环发动机、能量管理固体发动机、电推进和绿色新型液体发动机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进展。
精确制导与控制研究所。精确制导与控制研究所针对导弹、卫星、高超声速飞行器、无人机、火箭等各类航天航空飞行器开展动力学、制导、控制与仿真技术研究。
飞行控制研究所。飞行控制技术研究所围绕靶标及信息对抗飞行器总体技术、高超声速飞行控制、组合导航、导弹复杂环境抗干扰、多弹协同制导、导弹红外仿真与抗干扰评估、智能无人系统技术等开展基础、前沿技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工作。
空间操作技术研究所。空间操作技术研究所依托“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紧密围绕近地飞行、深空探测中的先进空间操作技术发展,重点围绕面向空间目标接近、捕获、控制和试验中的基础性问题开展研究,在轨道力学、飞行规划与控制、空间机器人及遥操作、飞行地面试验与验证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航天结构技术研究所。航天结构技术研究所依托飞行器设计国家重点学科,主要针对国家航天航空、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致力于先进航天飞行器结构、结构设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力学环境试验技术等领域的前沿和创新性研究。
无人系统制导与控制研究所。无人系统制导与控制研究所主要由导弹先进制导控制理论与技术、图像及信号处理技术、导弹先进测试技术、导引系统技术、无人机飞行控制技术及低空无人机管控技术专业方向及团队组成。
交叉研究所。交叉技术研究所是学院新学科、新方向的“创新特区”和“孵化器”,面向国际前沿学科组建一流的创新团队,着力于培育新学科新方向,给予国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更加自由的科研环境和更加坚实的条件保障。目前由空间新型能源、新型功能材料、振动系统与精准控制、空间智能感知与对抗、空间物理与空间探测、空间新型机器人技术等前沿方向团队组成。
三、海外优青项目简介
为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吸引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回国(来华)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2023年继续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四、申请人条件
1.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3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3年3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2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2.限项要求
执行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五、申报说明
1.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按照项目指南要求,与依托单位签订工作合同或者意向性协议,于2023年1月15日以后登录信息系统,在线填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申请人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项目申请截止日期(2023年3月15日)。
2.申请人应当按照申请书填报说明和撰写提纲的要求用简体中文或英文在线填写申请书,并上传附件等材料。
3.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实行无纸化申请方式,申请人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公正性承诺书等材料至依托单位,由依托单位审核后在线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
六、相关待遇
1.税前51万/年起+社保待遇等约7-10万/年;同时享受绩效奖励、突出贡献奖励等其他收入。
2.科研启动费200-600万(含国家)。
3.聘为教授、博导,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4.安家费及货币化补贴150-200万(含国家和地方)。
5.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办公、实验场地;保证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指标;支持组建学术创新团队;提供与行业院所合作平台及交流挂职机会。
6.子女享受西工大中小幼优质教育资源(全国顶尖)。
7.享受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绿色通道”,三甲医院体检。
8.特别说明:进入“海外优青”终审答辩未入选者,经相应评审程序纳入西北工业大学“翱翔海外学者”进行支持(除年薪外,额外5万/年津贴;科研经费理工类100万;提供安家费及货币化补贴30-40万元等)。申请“海外优青”者可同时申报“翱翔海外学者”。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将为您提供从政策咨询、申报准备、入职报到到落实待遇等一站式服务和全过程保障。学院将组织专家指导申报书撰写和修改,并配备专人协助您准备和完善申报材料。
七、联系我们
联系人:郑老师
联系电话:+86-29-88460431
邮箱:zhengx2010@nwpu.edu.cn
来源:航天学院
审核:岳晓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