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 正文
重温红光沟光辉岁月 赓续伟大航天精神 | 航天学院师生走进航天六院旧址红光沟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1日 08:42 作者: 点击量:   分享到:

为引导学生近距离接触、了解、感受六院航天人艰苦创业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赓续航天精神,砥砺强国担当,争做低调务实、兼收并蓄、厚积薄发、为国铸剑的“总师型”人才,10月19日,航天学院党委副书记韩冬、航天学院学生辅导员周国财、学生工作秘书孙艳梅,带领航天学院铸剑班学员,2024级飞天班、强基班和其他学生代表前往航天六院旧址红光沟实践研学。

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六院”)在三线建设时期的所在地,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凤州镇,创建于1965年,绵延21公里,是我国唯一的航天液体动力三线研制基地,这里研制的各型号发动机为“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航天发射任务提供性能卓越的动力系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它见证了中国航天液体动力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彰显了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因此被誉为“中国航天液体动力之乡”。


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

秦岭山下,嘉陵江畔,走进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一眼望去,松柏掩映下,几排红砖青瓦、灰白斑驳的矮房静静伫立。一霎时,时光仿佛又回到了50多年前那个火热的逐梦年代。在文化区工作人员带领下,大家先后参观了三线创业、志在青山、攻坚克难、辉煌成就、精神高地五个展室。展室中陈列的极具代表性的生产、生活设备以及历史文献资料、图片和老照片等珍贵文物,在讲解员生动讲解下,大家重温了老一辈航天人在三线时期的峥嵘岁月和艰辛历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来自大山里的信仰之光在现场每个人心中久久闪耀。


可歌可泣“201”洞

随后,大家走进了被被深深隐没在连绵起伏秦岭山脉中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泵水力试验室“201洞”旧址。在这里,同学们聆听了“201洞”建设的奋斗历程和老一辈人为了祖国航天事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沉浸式体验区里,大家在“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斗精神和探月精神等航天精神的浸润中感知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脉络,在仿真的太空、月壤、火星等模拟环境中,最近距离的体验着航天科技腾飞的魅力。

红光沟的光辉岁月厚重而荣光,伟大的航天精神赓续不断,活动后大家纷纷表示,今日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寸进步,都是无数航天工作者以命相搏、不懈奋斗的结果,大家将始终铭记心中的航天梦想,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坚定不移为国铸剑,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西工大学子的力量!


学生感言

航天学院铸剑班学员、2023级本科生 彭杰:红光沟承载着厚重的航天历史,航天人在三线建设时期,隐姓埋名、无私奉献,将青春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面对恶劣环境和匮乏物资,顽强自救,坚韧不拔。这种精神对我们铸剑班的同学来说意义重大,我们要学习先辈的精神,更要以他们为榜样,在未来的学习科研道路上,不畏困难,努力钻研,勇于创新,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航天学院2024级飞天班学生 武健:踏入红光沟,如同进入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尤其是门口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大字,让我仿佛触摸到了先辈们从事航天事业的满腔热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过去那激情燃烧的故事,一件件文物,一张张老照片,都让我深切领悟到老一辈航天工作者的伟大精神。探索201洞时,那陈旧的设施和潮湿阴冷的环境更将中国航天人吃苦耐劳的光辉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不单单是一句口号,更是老一代乃至新一代工作者的航天之魂,并一定会在我们新时代青年身上继承传递下去。

航天学院2024级强基班学生 康榆青: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我们来到了红光沟。第一眼,谁都无法把眼前这个僻静祥和的山村与液体火箭发动机联系起来。但它确确实实是航天六院的前身。随着参观的深入,神秘的201洞、“厕所实验室”,它们背后的故事逐渐浮现,我们震撼于这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更被杨敏达老先生等研究人员的艰苦卓绝所感慨,相信红光沟将会带着它的故事一直走下去。


文:孙艳梅 李张鹏

图:彭杰

审核:韩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