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省级复赛圆满落幕,经过精心准备和激烈角逐,航天学院的多支队伍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微小卫星空间可展开辅助离轨帆项目”和“太空拖车-面向空间碎片抓捕的微纳卫星系统”获得高教主赛道金奖;“适应新形式的超音速大机动靶标”获得产业赛道金奖。
由郭宁副研究员与徐超教授指导,本科生王浩宇为负责人的“微小卫星空间可展开辅助离轨帆项目”以小组第一的位次荣获省级金奖。该项目主要针对微小卫星末期离轨问题,立足团队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研发了“空间卫士”系列离轨帆产品,利用可展开帆膜增大卫星的面质比,增大卫星在稀薄大气中所受到的阻力,促使任务结束的微小卫星快速离轨。该项目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大降低了微小卫星离轨成本,可以满足微小卫星自主化轻量化离轨要求。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公开直接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四篇,发表论文6篇,项目中的部分型号已完成在轨工作。
图 | “微小卫星空间可展开辅助离轨帆项目”项目介绍
由岳晓奎、孙冲老师等指导的“太空拖车-面向空间碎片抓捕的微纳卫星系统”荣获高教主赛道金奖。该项目以空间碎片抓捕为主要应用场景,针对目前市面上碎片抓捕能力弱、操作系统缺、平台成本高的三大痛点问题,提出了全新的协同式抓捕方案。团队联合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目前拥有7名博士生,7名硕士生和1名本科生,同时团队也拥有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执行院长岳晓奎老师、航天学院副研究员孙冲老师等多位老师为项目提供指导。项目也得到了深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王成录博士、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总师马晓兵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师钟红恩博士的支持与推荐。
图 | “太空拖车-面向空间碎片抓捕的微纳卫星系统”答辩现场
“适应新形式的超音速大机动靶标”项目荣获产业赛道金奖。该项目由西北工业大学作为总体研制牵头,联合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中航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重庆航天火箭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和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组建靶标联合研制团队。团队合作实现了校企的“产、学、研”联合,并采取了自愿加入、经费自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众筹”研制模式。通过模式的创新,团队将精干高效的跨学科、跨单位研制队伍凝聚在一起,从而在靶标研发领域实现了技术强强联合、技术与能力的拓展,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团队第一款产品——百灵一号“LARK-1”超音速大机动靶标的研制工作,至2017年根据用户要求成功完成了两次超音速大机动飞行试验,突破国内现有靶机、靶弹产品飞行高度、速度及过载能力的限制,实现了高空超音速大机动飞行,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
图 | “LARK-1” 超音速大机动靶标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全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也是健全完善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更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备战本届大赛,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动员和宣传。有效落实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总体要求,营造了浓厚的大赛氛围,形成了“学生踊跃参与、教师积极指导”的良好局面。
未来,航天学院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断增强学生创业创新意识,提升学院创新水平,持续输送“总师型”人才,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西工大力量。
文:冯潇涵
图:航天学院
审核:韩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