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重温院史,汲取力量】钱学森视察“八一”研究室探空火箭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5日 19:43 作者: 点击量:   分享到:

木铎金声,璀璨流年,从19582024,西工大航天人用飞天翱翔的信仰,在时代发展的滚滚浪潮中劈波斩浪。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航天学院的发展历史,见证了西工大航天人投身航天强国建设的时代芳华,梳理、挖掘、呈现学院发展历程,有助于进一步感受学院文化积淀,弘扬优秀办学传统,传承航天精神,凝聚奋进力量。为此,学院特开设“重温院史,汲取力量”专题栏目,围绕航天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定期发布院史文章,传播院史文化,让我们重温院史,汲取力量,再谱芳华。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第三章 钱学森视察“八一”研究室探空火箭

1959年9月中旬的一天,寿松涛校长派人通知“八一”研究室,第二天钱学森要到西工大视察指导,一定要来参观“八一”研究室所研制的固体探空火箭。当时,“八一”研究室人员都在甘肃武威进行探空火箭的发射试验,主要成员中只有周凤岐因到武汉出差未赶上参加火箭发射,所以接待任务自然就交给了周凤岐。接到任务后,周凤岐立即组织人员在12号楼(现在的诚字楼)4楼的最东边100平方米的大房间内,将留在研究室的一发探空火箭和一些相关零部件在三张大实验桌上摆放整齐,并将有关图纸、资料展示在火箭实物旁,一切准备就绪,等待钱学森的到来。

第二天上午10点左右,钱学森在寿校长的陪同下来到展室。寿校长向钱学森介绍了西工大成立“八一”研究室的目的是为建立导弹专业做准备,让青年教师和学生通过探空火箭的设计、研制和试验,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目前,有一批人在北京跟着苏联专家学习导弹知识,另一批人在校内搞探空火箭研制,校内外相结合,尽快建立起一支导弹专业的教师队伍。钱学森非常赞赏寿校长筹建导弹专业的办法。

接着,由周凤岐向钱学森汇报了西工大探空火箭的主要技术指标、设计研制基本情况,以及这次到武威去做火箭发射试验的主要目的。钱学森听取汇报后,仔细观看了火箭外形,伸手拃量了一下弹翼,又用两根手指按摸了一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内外壁,沉思片刻后说:“火箭总体布局和发动机的设计大体是对的,你们如何得到火箭飞到最高点时的高度数据?火箭在飞行起始段遇到大的侧风,怎么办?你们是如何考虑的?”周凤岐如实回答这些问题:“在火箭内安装了简易的加速度表和航空计时钟表,记录到达最高点的时间。另外发出电信号,点燃头部分离爆炸螺栓,打开降落伞,回收火箭头部,根据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实测的推力曲线,计算火箭的飞行速度曲线,再由火箭头部钟表测得最高点时间,就可以计算出火箭的飞行高度。另外,由于我们还没有掌握火箭的稳定控制技术,所以火箭中没有安装稳定控制系统,只是在设计火箭总体布局时,保证火箭本身有足够的稳定性,因此只能在小侧风情况下发射火箭。”钱学森听了之后,笑了笑说:“这是土办法,不太可靠,也不够准确。你们这次火箭发射试验只能验证火箭总体设计和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的正确性,在火箭控制技术和火箭测量技术方面还是空白。”

钱学森侧过身对寿校长说:“火箭控制技术和测量技术非常重要,应当重视这方面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寿校长回答说:“我校已派青年教师到北航随苏联专家学习控制方面的课程,等他们回校后就可以建立这方面的新专业。”

在钱学森的支持与鼓励下,1959年底,西工大拟成立导弹系的报告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复——同意成立导弹系,并规划了拟设立的9个专业的名称为:弹道导弹设计(81)、液体火箭发动机(82)、导弹强度(83)、飞行力学与飞行操纵(84)、发射装置与地面设备(85)、导弹工艺和发动机工艺(86)、固体火箭发动机(87)、有翼导弹设计(88)、飞行控制(97)。



资料来源:《剑指苍穹——陈士橹传》、西北工业大学微信公众号、院史馆建设工作组

整理:李言俊、王思尧

审核:黄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