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铎金声,璀璨流年,从1958到2024,西工大航天人用飞天翱翔的信仰,在时代发展的滚滚浪潮中劈波斩浪。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航天学院的发展历史,见证了西工大航天人投身航天强国建设的时代芳华,梳理、挖掘、呈现学院发展历程,有助于进一步感受学院文化积淀,弘扬优秀办学传统,传承航天精神,凝聚奋进力量。为此,学院特开设“重温院史,汲取力量”专题栏目,围绕航天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定期发布院史文章,传播院史文化,让我们重温院史,汲取力量,再谱芳华。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第五章 艰苦创业,导弹系的专业设置与教材建设
经过一年时间的紧张筹备工作,1959年底,导弹系(后称宇航工程系)正式成立,校内称为“八系”,当年只有“火箭构造及设计(81)”和“火箭发动机构造及设计(82)”两个专业。
八系成立后,一开始办公地点设在西工大南院的一个三层楼中(现航海东楼),后搬到12号楼(现诚字楼),总共只有6间房屋,行政办公室在二楼,各教研室分别安排在三楼、四楼,办公条件基本到位,教学和日常工作可以正常开展。
在学校统一协调和大力支持下,八系教职工总数达到了200多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火箭发动机教研室,教职工总数达100多人。八系成立后,学校便从飞机系、发动机系和材料系等1958年入学的本科生中抽调了67人组成了八系第一届本科生,这就是1958级本科生。
为了尽早培养出我国自己的火箭技术人才,以82专业为例,除了1958年从“航空发动机”专业抽调了部分55级学生外,1959年又抽调了56级和57级的一个小班从“航空发动机”系转入了八系。当时还实行了“三四五一锅煮”的上课方式,即三、四、五(55级到57级)三个年级在同一个教室,听同一个教师讲授专业课。
在82专业成立时,既包括液体火箭发动机,又包括固体火箭发动机,学生也相应分成两部分,例如57级学生全班30人,其中20人学“液体”专门化,10人学“固体”专门化。液体火箭发动机方面,分为原理、构造、涡轮泵、系统、测试共5个教学组。谢安祜为教研室主任,虞企鹤任党支部书记,孙澄为实验室主任。固体火箭发动机方面,主要分为原理和构造两个教学组,王克秀任教研室主任,阮伯畴为实验室主任。
1960年,增设了飞行力学与飞行操纵(84)、火箭地面设备与发射装置(85)2个专业。
1960年,八系共招生181人,这是建系以来直接招收的第一届学生,招生人数较多。
1961年,正值全国经济困难时期,招生人数大减,总计44人,这是建系以来招收的第二届学生。
196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审定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发展规模和专业设置的报告》,6月8日国防科委就西工大专业设置明确指示“应以飞机为主,有重点地发展导弹和水中兵器专业”。寿松涛校长遵照上级指示精神,一方面抓紧飞机类专业建设,另一方面始终没有放松导弹专业的建设。1962年9月,经国防科委批准,八系专业调整为弹道火箭设计与制造(81)、火箭发动机设计与制造(82)、飞行力学与飞行操纵(84)、有翼火箭弹体设计与制造(88)、弹道火箭控制系统与装置(97)、陀螺仪与导航仪器(93)、航空仪表传感器(92)。其中97、93、92三个专业由自动控制系(九系)并入至八系。
建系之初,很多专业课程没有教材,只能靠讲义或讲稿,以前使用过的教材都是由苏联专家提供、翻译的,密级很高,没有教材名称,全部使用代号,如50101、50102、50103等。面对这种现状,陈士橹组织飞行力学教研室编写了第一部代号为50108的教材,于1961年编写完成并应用于教学。
在西工大等院校划归国防科委领导之后,国防科委十分重视教材的编写工作,成立了航空技术委员会和航空教材委员会,由聂荣臻元帅和张爱萍上将等首长直接领导,负责航空航天领域科学研究和教材建设。航空技术委员会由航空工厂、研究所、院校、空军四方面的专家组成,寿校长是该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航空教材委员会则由北航、南航、西工大、哈军工、哈工大等院校的专家教授组成,寿校长任主任委员,下设飞机设计、飞机工艺、发动机设计、发动机附件、仪表、电气、无线电、雷达导航、高空设备与防护救生等二十几个专业组。
1962年下半年,国防科委在西工大举行了航空教材委员会成立暨专业组组长联席会议,组织召开了所属高校及部分军事院校教学及教材工作会议,审查制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参加会议的人员大多都是当时国内高等院校的知名教授和学者,有北航的王德荣、宁榥、张桂联教授,哈军工的马明德、董绍庸教授,西工大的季文美、胡沛泉、黄玉珊、彭炎午教授,哈工大的黄文虎教授,南航的张阿舟、李定夏、任葆良、刘宏本教授等约二十人。会议由寿校长主持,主要讨论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和科创设置等。会议还专题研究讨论了教材编写事宜,推动教材建设、规范教材编写要求。会议期间,030部队(空军导弹学院)作为范例在西工大老图书馆的二楼举办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安排等内容的展览,由于保密,展板上的多数名称都用“XXXX”代替。
自此开始,八系各专业根据教学需要,认真考虑和规划各专业的教材建设。1964年,陈士橹又亲自编写了教材《导弹动态误差》,成为了飞行力学专业的教材范本。
资料来源:《剑指苍穹——陈士橹传》、西北工业大学微信公众号、院史馆建设工作组
整理:李言俊、王思尧
审核:黄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