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文化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航天精神传承 >> 正文
打造夜空中最亮的星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0日 15:45 作者: 点击量:   分享到: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我是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精确制导与控制研究所研究生董士涵,今天由我来带大家走进我们翱翔系列微小卫星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翱翔”系列微小卫星团队成立于2009年,依托于“微小卫星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开展微小卫星动力学与姿态轨道控制、卫星应用等领域的创新技术研究。团队由西北工业大学在校博士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组成,是一支组织结构高效规范、创新能力强、学术扎实、学风严谨的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团队。

团队的故事源于十年前,那时团队还只能承接来自各个研究所的横向课题,扮演为他人“打工”的角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微小卫星工程实验室于2009年应运而生,成为团队开展微小卫星研究的里程碑式事件。然而,前进的道路依然坎坷,当时对于微小卫星缺乏实践,许多问题需要都是从零出发,团队的发展提升充满着未知。在这种情况下,团队成员丝毫没有后退,大家都铆足了劲,遇到不会的问题主动地去沟通交流,积极去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团队在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发挥团队每个人的作用,促进团队精神的养成。团队导师一方面要求每一位成员高度参与到实际的项目研究中,也保证所有成员享受到足够的学研资源,不放松对任何学生的指导以及科研能力的提升。初来乍到的新成员们,先在先前的研究基础上展开学习研究,同时指导老师和其他团队成员都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融入团队。从知识体系的构建、程序的编写到最新科研进展,事无巨细,毫无保留。慢慢地,整个团队各方面也都有了充足分发展。

2012年,在团队成员的推动下,团队依托西北工业大学与欧洲多国展开合作,与国外多家机构共同发起了QB50计划。QB50计划是欧盟第七框架协议的旗舰项目,受到了欧盟乃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这一举措,带动了国内立方星的技术发展,也将整个团队的能力提升了一大截,为后续的开发研制打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在新型培养模式下,团队吸纳了优秀的国外留学生,国际化合作交流特色突出。基于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先后有多名研究生,参与了相关技术。国际交流的成功推动了整个团队的发展,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对一些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为后面的研究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4年,我国全新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面向全国征集载荷,基于前期积累的丰富的工程经验,团队的12U“翱翔之星”立方星从二十余个申请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在整个卫星研制过程中,团队基本上是没有寒暑假的,也只有短短过年几天休息,任务紧的时候,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都是常事。但团队成员丝毫没有觉得“压力”是一种“压迫”,师兄师姐们说到:“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多学多做,导师所给我们接触航天工作各个环节的机会,对每个人都是成长的不竭动力。”一个铆钉,一根接线,一块芯片……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将决定整个发射任务的成败。微小卫星,其实并不“微小”在航天领域,技术员连上一个螺丝需要拧几圈,都有严格规定。师兄师姐也常常告诫我们,“其实,在咱们实验室内,没有‘可能、大概、差不多’这样的话。今天你偷懒犯迷糊,明天一定会反过来惩罚你。” 能够参与整星的研制,弥补了只能局限于零部件制作的不足,同时不少原来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知识,都成功运用到了工程实践,收获颇丰。

“巡天遥看一千河,志在长空耀星群”,2016年6月25日,对于卫星团队注定是个难忘的日子。西北工业大学“翱翔”系列微小卫星创新团队研制的世界首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搭载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成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火箭发射圆满成功”、“卫星分离成功”、“信号接收正常”、“卫星运行正常”……一连串好消息,不断从各方汇聚到团队, “翱翔之星”的成功不仅是团队科研创新的结晶,更是拉开了团队“一年三星”的创新帷幕,同时也为团队创新创业发展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2017年1月7日,团队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联合研制的“行云试验一号”2U立方星于搭载我国首个商业火箭“快舟一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旨在建立我国首个低轨窄带卫星通信系统,实现全球范围内物联网信息的无缝获取、传输与共享。同年4月18日,作为QB50子项目的“翱翔一号”也在美国搭载宇宙神5号运载火箭(Atlas5)/天鹅座货运飞船(Cygnus)前往国际空间站,参加人类首次低热层大气的探测。至此,团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三个卫星发射的创举。几次卫星成功的发射让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起较完善的立方星总体设计、部组件研制生产、整星组装集成、整星测试、环境试验、天地模飞试验,以及在轨测控等条件,建成了陕西省首个高校卫星测控地面站。

立方星将精密卫星技术融入在立方大小的微小卫星中,简化人类关于高科技的复杂想象。团队总结“翱翔之星”的研制经验制定了立方星总体设计、系统集成和总装测试的研制规范,并提出基于“互联网+航天”的商业化模式,提供面向团体和个人用户的低成本、模块化的功能定制卫星平台和定制化、个性化的空间信息服务等。 “我们相信,在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卫星。”这是2016年10月15日在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总决赛团队市场负责人的演讲,话音刚落,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尚属创意组的“翱翔系列微小卫星”团队凭借着其在以立方星为代表的低成本商业航天领域的绝对优势“爆冷”获得大赛总冠军。

2019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在国家航天局指导下,西北工业大学将与航天科技集团东方红卫星公司、澳门科技大学联合开展澳门首颗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澳门一号卫星”研制,澳门一号将采用1颗48U柔性设计模块组装式微小卫星,首次利用中低倾角轨道卫星对南大西洋磁异常区进行探测传,澳门一号传达了内地与澳门各界共情同心,携手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砥砺奋进,以航天梦托举中国梦的美好愿望。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呆在摇篮里。航天科技是人类走出摇篮的途径,是连接人类与宇宙的桥梁,在航天领域要有九天揽月的理想,要有不惧困难的勇气,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如今, “翱翔”系列微小卫星创新团队依然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让微小卫星在无边的太空中翱翔,成为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