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不凡事 >> 正文
平凡人、不凡事 | 传道授业解惑,吾将上下而求索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0日 16:43 作者: 点击量:   分享到:

学问之道,上下而求索

师之道,传道授业解惑

王明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助理教授。本硕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宇航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构型多体动力学建模、空间多臂机器人的路径规划与运动控制、实时分布式地面仿真系统构建等。

初心不忘,始终如一

2007年,王老师本科毕业,决定继续深造,师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罗建军教授。2010年,王老师选择远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慕尼黑工业大学Ulrich Walter教授,主要研究空间机器人学。

王老师在科研道路上,初心不忘,始终如一。做科研,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固然重要,但是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坐得住冷板凳的初心和耐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面对学术之外的大千世界,拒绝浮躁、淡泊名利的初心,保持精力高度集中和时间投入的耐心,是王老师做学问的两大法宝。

他先后在Journal of Guidance,Control,and Dynamics、Acta Astronautica、Nonlinear Dynamics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10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航天系统部、科技委创新特区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1项,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973重大科技专项、总装备部重点实验室基金、德国宇航中心资助等项目。完成某型号遥操作仿真系统设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IEEE会员、航空学会会员、自动化学会平行控制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此外,利用国外留学的经历,王老师积极协助学院开展招生宣传与国际合作工作。组织了2016年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招生宣传及暑期学校活动,并积极协助实验室研究团队和学院开展国际化合作。航天学院先后与美国斯蒂文斯理工、犹他州立大学、多伦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协助组织了第一届西工大-多伦多大学航天工程研讨会,并协助聘请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Ulrich Walter教授(德国宇航员)担任我校顾问教授,2019年协助学院申请了国家留学基金委“未来空天飞行技术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学成归来,教学竞赛科研三不误

2016年,王明明回到学术道路的起点--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作为飞行器飞行力学(英)、空间机器人动力学课程的授课老师,在三尺讲台上,挥洒汗水。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学生背景,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特别是针对国际留学生,将中华文化的内涵、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及中外合作交流的趋势穿插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各个环节中,让学生感受到未来发展的期望,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2018年获得中国航天基金会罗麦奖教金,2019年获得西北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吴亚军奖)特等奖。

在实验室里,王老师依旧兢兢业业,投身科研。除此之外,积极担任多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教师,先后指导学生获得2018年罗麦杯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一等奖、2018年国际大学生航天器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2019年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017年航天一院傲天杯创新大赛一等奖、2016年CASC中国航天科技杯创客大赛二等奖、“率先杯”、“源创杯”等国家级、省部级竞赛多项重要荣誉。

荣誉的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艰辛,早期做竞赛的团队场地缺乏,设备不足,团队成员找到了实验室一个仅不足4平米的闲置储物室,作为竞赛活动的场地,团队的五个人挤在这样一个夏无空调冬无暖气的房间里,暑假加班加点,在这里竞赛团队开发了工程样机,成就了一代代有创新意识的研究生队伍,积累了实验设备与竞赛经验。

王老师二三事

入职伊始,王老师即开始负责航天学院飞行器飞行力学(英)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面向我校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国际留学生,属于专业核心课程,课程难度高、任务量大,且留学生国别不同,基础各异,王老师通过创新课件设计,融合CAD、视频、模型、课程设计等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此外,与航天学院小火箭俱乐部联合,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采访了王老师课堂上的法国留学生Simon Le Berre,Simon Le Berre说这是他第一次学习有关导弹的课程,对他而言这是一门新课;但之前有空气动力学和固体力学的基础所以可以跟上课程进度。王老师的课堂很有趣,恰好满足他深入学习这门课程的愿望。Simon Le Berre说不幸的是他的中文水平有限,非常感谢王老师良好的英文表达以及重点内容的英文板书才能让这门课顺利开展。

在设计桁架桥的科研项目中,王老师作为指导老师,从最开始的图纸设计,到最终桥体搭建,都反复找我们讨论,修改方案,即使是一个很小的细节,王老师也会查阅文献,斟酌再三。王老师严谨的科研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感染着所有的团队成员。有一次时间紧任务重,王老师答应当天晚上返回意见,可是等到十一点半还没有见到王老师的邮件。我以为王老师已经休息了,毕竟王老师平时事务繁忙,最近又特别疲惫,偶有疏漏也是正常的,便也上床休息。没想到第二天早晨查询邮箱发现,王老师竟然在凌晨十二点半时,给我发来了修改意见。当时我就被王老师的言信行果和敬业精神所打动。

“在去北京参加罗麦杯未来飞行器大赛决赛时,我脚踝却不争气的受伤了,王老师全程给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上下楼梯的每一次搀扶,用餐时的每一次取餐,无时无刻不温暖着我,让我深受感动”——王老师的一位学生如是说道。他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朋友,他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用行为和品德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亦师亦友暖人心

生活中王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也是无微不至的,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去爬山,平时运动量很小的一位同学渐渐地跟不上队伍了,王老师本可以冲在队伍的第一个,但是当看到这种情况之后便放慢了速度,陪着最慢的同学一同前行,让我们深感王老师亦师亦友。这虽是小事,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影响着学生的心灵。

科研之外,王老师才情满怀。2019年暑期河西之行归来后,特撰《又踏河西,与君同行》一文以记之,其文曰:

祁连悠悠,白雪皑皑,戈壁千里,绿洲点点。羊群若云飘天际,骏马飞驰踏碧原。千山暮雪雪应艳,万里层云云不还。丹霞七彩,壮美盈天地;赤血长殷,洒落满关山。武皇雄略意开边,军旗烈烈西风卷。张骞执节,历重山而返长安;去病勇冠,驱羽林而收祁连。汉军奔袭破强虏,确保河西入版图。大业终成,青史无言。武威声振,张拓帝国之臂掖;敦煌壁影,酒醉华夏之文泉。

曾几何时,雄关内外,世代儿郎,击石燕鸣,勇劈胡马。会忆起,中原繁华柔水情,终无悔,青春付与守孤边。季高抬棺,新栽杨柳三千里;定远投笔,万里开疆出玉关。现而今,高塔连绵入云端,铁轨纵横布荒原。阡陌相连,故土仍播新禾绿;杨柳翩翩,白云深处有炊烟。无数忠魂守国土,万千血史种吾身。青山处处砺行人,大漠深深东风漫。吾其何幸,与君同行,与尔结缘,一路同行,纵情航天。愿有期,再续河西之行,历阅古今经史;亦希冀,勇翻研究新篇,又铸倚天长剑。

供稿:航天学院